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北京、上海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疫情过后,未来北京、上海商业地产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快速复工复产,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了实践者的新课题。
近日,在“关于京沪房地产复工的看法”线上沙龙上,北京首创朗园、上海中骏广场、戴德梁行等企业和研究机构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了京沪商业房地产复工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有稳定的消费需求,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结构,包括消费,是非常稳定的。复工后刚开始的客流中可能没有想象中的报复性消费,但从整体市场的长期发展来看,我们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消费市场,相信复苏一定会到来。” 面对疫情后的复工复产,戴德梁行商业地产部主管表示,中国拥有最好的消费者,所有消费者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接受能力,消费习惯形成和培养的速度非常快。事实也是如此。自5月29日起,北京要求隔离区等与防疫相关的重点地区在充分评估和合格后及时开封。上海也从6月1日零时起恢复居民小区、公共交通和机动车通行。随后,媒体记者在北京西单商务区看到了疫情前的客流景象。然而,疫情也对社会消费的确产生了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 -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戴德梁行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约42%的企业对近期租赁需求不确定;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部分企业担心供应链和资金链断裂,不确定能否保持健康经营。因此,“复苏”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了一个流行词。
5月底,国务院发布了《扎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了防范疫情、保持平稳、经济发展要安全的“六方面措施”33项,涉及财政、货币金融、稳定投资、促进消费等政策,尽量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6月初,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整体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定增长实施方案》,从助力企业纾困和营商环境优化入手,稳住经济基本面,打通关键环节,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企业优势引领作用入手,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恢复大宗消费和新型消费,充分挖掘各方面消费潜力,致力于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市场主体稳定增长和就业,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短期内,部分城市零售地产市场入住率和租金会有所下降,恢复后城市零售市场出现报复性消费。一些原定于今年开业的零售地产项目将被推迟。而随着社区业态体系的优化,线上线下的互补将带动新消费的优化升级。上海中骏广场项目副总经理说:"从复工后的情况看,居民消费仍以刚需为主,兼顾部分社会娱乐消费,整体消费市场尚未扩大。但我们还是对上海市场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和把握,帮助商家进行一些线上线下的结合。报告显示,在当前的背景下,一些商业地产投资者、开发商和品牌将借机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渗透到低迷的市场。二线城市将受到关注,并表现出相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