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PLACE

就是要过妇女节,挺酷的

大概谁都经历过厌恶妇女节的阶段。


尽管在官方定义里,妇女节是“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妇女定义为“14岁以上的女性”。但怎么说啊,被叫作妇女,被称作三八,都是青春期最不想回忆的事。女生节、女王节、女神节……各式的新称呼新节日往外冒,小心翼翼地绕开那个名字不提。而网友@栗子 的故事,是好多人这几年转变的缩影:


对于“女生节”是怎么回事,我也是后来慢慢明白的,也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东西。我妈是一个劳动妇女,她一直在工作,就跟我的其他女性亲戚们一样,她总说:“怎么能就在家呆着啥也不干呢?咋能待住?” 我姥姥也是劳动妇女,她说:“出去挣两个钱多好,管它钱多钱少,自己花着仗义。”我妈不知道“女生节”这种东西。我给她发消息,说“妇女节快乐”,她回我:“同乐!”更多的我们逐渐成长醒悟,开始坦坦荡荡过妇女节。


“我们不过女生节”


去年有个男同学在3.7那天祝我节日快乐还特意强调女生节,我直接回他法律规定14周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我过的是妇女节。@阿秋

鼓吹女生和妇女的区别,是对妇女的一种否认吧,类似于鼓吹少女感………也忽略了广大女性为了社会作出的巨大奉献。@豆友165168240 


有人说,“今天本来就是女生节啊,女生节快乐怎么了吗?”可能是因为有人不知道所谓女生节的来历,我也把我所看到的分享给大家——“女生节为什么要定在妇女节前一天呢,因为在一些男人眼里,女生和妇女只差‘一日’。”女生节则在诞生之初就是一个诡异的“关爱节”,传统戏码就是“男生要对女生好一点”,各种来自男性无聊的、性别化的赞美和集体的异性恋式示好表演,掩耳盗铃地欺骗——仿佛这种廉价、流于形式的小恩小惠是女生所需全部。


它限缩了女生的世界,用“缺爱”阻止了女生更真切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了了春风起


“我们不过女神节”


女神节本身也算是个消费主义符号,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你可以默念一下“三八妇女节”,感受一下这个节日原本的导向:奋斗,解放和坚韧,而哪个都与消费不相关。@PedroParamo 

很多女生心里厌恶“妇女”这个词,包括曾经的我。因为“妇女”被污名化了,好像提到“妇女”就代表“无知”“封建”“土”“老”等等,仿佛这个词就是它们的代名词。而“女神”则迎合了很多人的一种容貌焦虑的心理,仿佛被叫了“女神”自己就成了“女神”。@千煜

女装设计有多坑人呢,口袋要么设计得很浅,要么干脆没有,为的是凸显身材线条,“好看”。且不说主流审美对女性外貌有多pua了,这些没有实用口袋的女装必然要搭配包包,手机这种经常需要拿出来用的东西在包包里拿出来放进去很麻烦,也很容易被偷,临时在外衣的浅口袋里揣一下,小偷都要笑开花。一手捏着包包举着伞或者端着水杯,手指上挂着钥匙还要分一只手出来接电话的时候,东西一不小心就噼里啪啦摔一地,手机当然就更需要手机壳的保护了。粉红消费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Nachtigall


“真好,我们重新回归妇女节”


从妇女节到女生节,又从女生节妇女节合并为女神节、女王节,最终又恢复到妇女节。看似回到起点,但实际上是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女生节出现的时间段,我恰好是学生,对于妇女概念的厌恶感,还记忆犹新。因为妇女在当时代表了种种反面的形象,包括但不限于被套入收入知识低下的家庭妇女,以及年老,邋遢,市侩而蛮不讲理的刻板印象。


随着这一代女性的逐渐成熟,她们的工作能力,消费力,心智和影响力走向顶峰。商家凭着嗅觉最先感应到了这一点,因此将女性奉为女神,女王。就像美剧中走进一家商店,只要拿出一卷大面额的美金现钞,服务员就会对女性极力夸赞并端上香槟任你痛饮一样。这种尊重当然是谄媚,虚浮的,但从一定程度上依然反应出了女性思潮抬头的端倪——只不过洞悉者并不在意女性真正的权益,需求,而只想从中获利。


拿扫帚打扫卫生的女子称为“妇”,推倒右边大山的女性也可称为“妇”,一切定义“我”的都可由我来赋予定义。


妇女有什么可怕的,这个打开新天地的称呼如此有力量。


就是要过妇女节,挺酷的。


在3月8号妇女节的今天,我们还想告诉大家,打破对职场女性的偏见。传统的办公租赁行业中,女性办公中介或者非常优秀的女性中介少之又少,不仅仅是因为中介行业本身的局限性对从业者的体力有所要求,还源于大家对中介以及职场女性的偏见。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加入了办公租赁行业,在上海靠谱的写字楼中介中留下了精彩的身影。最后祝所有的女性,妇女节快乐。

沪ICP备18025346号-5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8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