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PLACE

从不一样的凌空SOHO 看建筑女魔头的传奇经历

在上海长宁,有一处十分惊艳宏伟的建筑,想必大家都知道凌空SOHO的大名。是的,就是那座天天都会有摄影师拍摄,360度无死角,白天属于白领们奋斗工作的“梦幻之楼”,夜晚又格外“妩媚”群星璀璨的凌空SOHO。


凌空SOHO紧邻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所在的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毗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内有超过800家企业总部,是连接整个泛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和辐射力的国际化商贸总部聚集区。项目占地8.6万余平米、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12栋建筑被16条空中连桥连接成一个空间网络,拥有动感十足的流线型外观以及流动而丰富的空间变化,宛如四列巨型高铁蓄势待发。设计灵感来源于虹桥交通枢纽这一地理位置,凌空SOHO打破传统的建筑语言,拥有超前卫的流线型外观和丰富的空间变化,充分展现出“速度与激情”的设计理念。在虹桥机场周边建筑限高40米的情况下,建筑形体强调了水平的流动与连结。


整个场地内均设有地下室,共有2层,主要功能为车库、设备用房、影院和配套用房,地下2层部分设有人防区域。地上部分由4栋狭长弯曲的建筑单体穿过基地,划分出3个庭院空间,庭院部分建筑植被覆土厚1.5m,并设有4个下沉广场,各建筑单体均为11层,建筑总高度均为40m,主要为商业、办公综合性建筑。设计尊重虹桥机场周边43米限高及独特的地理区位特征,实现其在城市更新中的积极促进区域发展作用。采用“化整为零,有机联结”的总体布局。


在简洁的4条流线型建筑之间设置了6座不同标高的天桥使所有的建筑和空间都不再孤立而是互相流通,而这些有着优美弧线的天桥,隐喻了中国传统“结”的概念,并在功能上提供了办公商务最大的共享交流的平台,满足了互联网时代的需求。造型简洁流畅,呼应了“动感城市”的设计理念。


那么如此惊艳的建筑出自谁之手?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一个一直为认可而奋斗的女人,她所处的行业却集成了人类最复杂的野心和最基本的需求


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比男孩还要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攻读研究生。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求学期间,哈迪德开始对20年代的苏联前卫艺术,包括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感兴趣。这个流派的作品只采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抽象造型。每天对着这样的前卫艺术,哈迪德突发奇想: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前卫的,有漂浮感的?


1977年,哈迪德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1982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哈迪德获得了一等奖,坚定了她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哈迪德的这个作品初审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捞了出来。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她的绘画作品更是前卫,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这样的业内权威机构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有人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哈迪德这三个字就是当今建筑界的畅销品标记”。她仿佛一帆风顺,以至于黎巴嫩电视台的记者,有一次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你是一个幸运儿,对吗?”哈迪德严肃地回答说:“不!我坚韧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数倍于他人的力气!我没有一天放过自己!”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满荆棘。尽管她很早就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大胆运用几何结构,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一年多达四项,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异的设计方案。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2004年3月21日,海耶基金会把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颁给了她,她创下了两项记录——是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评委之一、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这样评价她的贡献:“她让建筑成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喷薄和流动。”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迈阿密的一家医院中因心肌梗塞而死亡,享年66岁。

沪ICP备18025346号-5